正当防卫主观条件是什么

爱你一如既往
好评回答

正当防卫主观条件的刑法理论认识在面对具体案件时,有一种惯常解读:是否认定正当防卫是证据问题,不是法律问题。但任何一种法律适用之前,裁判者自觉或不自觉的都会站在刑法的基本立场一方来对法律进行理解,故考察刑法理论中的正当防卫及司法实践的选择,就成为实践认定分析的必须。对正当防卫主观条件的区别认识表现了刑法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对立。如果把正当防卫主观条件视为一条横线,则在其最左端即为完全的客观主义,持防卫意思不要说,认为正当防卫是在紧急不法的情况下实施的,只要从客观上看具有防卫效果即可,偶然防卫不成立犯罪,或充其量成立犯罪未遂;而其最右端即为最严格的主观主义,持防卫意思必要说,认为既要有面对不法侵害的防卫认识,又要有运用防卫行为制止不法侵害的防卫目的,且自己所实施的反击行为完全是用于防卫;在两端的中间状态持防卫认识说,认为不应要求行为人具有防卫目的,只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防卫行为就足够了。简单分类就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而言,存在三种观点即防卫意思不要说、防卫认识说和防卫意思必要说。我国刑法第20条第1款明确规定,正当防卫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从立法上否定了防卫意思不要说,刑法学理论也大都坚持行为人必须兼备防卫认识和防卫目的,司法实践贯彻的也正是这种观点。其可以有效的将正当防卫与违法犯罪进行区分,即将防卫挑拨、相互斗殴、偶然防卫、为保护非法利益而实行的还击行为等排除出正当防卫的认定。

爱你一如既往 2022-07-03 15:55: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