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认定交通肇事责任?

分你半个吻
好评回答

交通肇事者除必须具备逃逸的客观客观行为方式外,是一种主观、客观相一致的逃逸行为行为。还有一定要有逃逸的故意,明知已经发生交通事故,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逸,表现出逃逸心理只能是故意,只要具有离开现场的外在特征,没有逃逸的主观故意,在此不能认定为“逃逸”。因此,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认定,必须从主客观两方面来把握。1.认定逃逸存在一个前提,即肇事者对肇事事故应当知情。对于交通肇事者不知道交通肇事后驾车继续驾驶,主观上无恶性。这起案件的肇事者仅仅是在进行正常驾驶。对此种离开现场的行为,如对行为人以逃逸论处追究其刑事责任,是典型的客观归责,无论是从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还是从司法公正的角度来看,都是不适宜的。这里的“明知”并不要求行为人对其全部细节有具体的认识,只要坚持主客观统一的原则,对其存在盖然性.可能性的认识,就符合要求。2.逃避抢救的义务和随后的逃避责任。通常,逃逸者不履行抢救义务与逃避责任的动机是相吻合的,但在具体案例中,当然,也有可能存在着并不逃避抢救义务而尽量逃避肇事责任追究或不履行抢救义务而又不逃避责任的单一动机的情况,前一种情况是如甲驾车将受害人撞成重伤,尽快将受害人送往医院,但随后一走了之。如果有其中任何一种动机具有逃避抢救义务,而逃避责任追究,则应视为有逃逸行为。交通肇事者逃逸,是一种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此项责任有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之分,主要面对的是行政处罚,2000元以下的行政处罚,并在交通肇事逃逸后,由公安机关吊销驾照,终生不得重考。

分你半个吻 2022-06-12 15:57:30

相关推荐